捨不得的天星鐘樓
![](http://photos1.blogger.com/x/blogger/4226/3312/320/379799/SSL20768.jpg)
不得不再談「天星鐘樓」。
我向來都喜歡舊有的東西,何況「天星鐘樓」沒有壞掉,不是垃圾,滿載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同時,拆卸前,它依然為香港報時。
陪伴我們四十八年的天星碼頭,終於開始拆了。從公仔箱看到吊臂車將大鐘拆下來時,那一刻很大感觸,特區政府還是如斯的做出遺背民心的事,只會將保護維港、保護鐘樓、保護本土文化人士更加團結起來,或許正是新一輪階級鬥爭出現的時候;亦感欣慰,仍然見到部份人士,盡最後一口氣去拯救靜靜屹立於維港旁的的回憶。
已不想談論報章上對政府抽前古物辦文件的謠言,也不研究當時的古物古蹟委員會的研究報告或會議記錄。但聰明的政客曾蔭權,好應該做出一些民心所向的事。 繼拆鐘樓、本地孕婦未有享有醫療、停鹹水魚又好淡水魚又好,FEHD往往是後知很覺,這是對政府的信心問題。
新的不可與舊的並存?試想想,尖沙咀鐘樓也是由紅磡遷往現址、美利樓也是由中環遷往赤柱,也是一整座建構物搬遷,以前都有這經驗,為何今次不再實行?這既沒有影響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可以對我們的歷史、文化,以至集體回憶作出保育。曾班子也十分明白鐘樓事件所反映的「集體回憶」情意結正愈滾愈大,情意結就是沒有鐘樓香港人不會死掉,地球依然在轉,但沒有了回憶。這正好說明了,為什麼政府早前作出兩大妥協舉措,包括答應保留多年來發出低沉鐘聲的大鐘,他日覓地再現人前;另用雷射掃描保留天星碼頭的一樑一柱,不排除日後將之重現港人眼前。但,若果是「雷射掃描」的保留,這只是仿古,古就是古,新就是新,為甚麼要「新的舊東西」?
有時真的很討厭政府「發展」的定義,就是將舊東西拆!拆!拆!那麼有朝一日,中央送出的金紫荊花舊了,也會乾脆拆掉?如果是,我會絕對順服於這個政府。回看真真正正的國際都會,哪個沒有自己的歷史?最重要,以往也提及過,香港不是只要「發展」,而是「可持續發展」,是使現有的東西可以不停地發展。試想想,如果連灣仔西環也發展到如天水圍般一樣,那太可怕的事情。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