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Lawrence

2006/08/28

換去舊的

早早已想更換已載滿眼淚的舊枕頭,終於換了。還記得「傷心的枕頭,再不保留,冰封的感情,已不可留,愛意被遺漏,放低彷似舊風褸……」。

但其實要我這個頗頑固的人去「便換」舊的東西,實在不是易事。何況,我就是一個念舊的人,舊的東西,它只是年紀大,但也並不代表沒有貢獻,沒有用途。

正如「天星鐘樓」


「拯救天星」網上簽名運動之聲名內容:

(一)促請天星小輪公司及政府決策部門,暫停清拆碼頭及鐘樓,讓相關部門、社會人士、及學術界有更多時間對其作出較詳盡的紀錄及研究,對其文化價值作出初步定義,以供大眾進行討論;

(二)天星碼頭及其鐘樓整體有關美學、社會、科學等多方面的價值,社會過去一直忽略,期望古物諮詢委員會能公開對它進行討論,並其作出中肯評價;

(三)只貪圖快捷方便的城市,難以產生令人感動的創作。期望正就中區新海旁規劃進行諮詢的規劃署,不論碼頭及鐘樓是否在現制度下獲評定為古蹟,亦正面研究較彈性的機制,容許城市設計師能原地保留碼頭及鐘樓,融入新發展,讓該區展現城市的歷史痕跡,繼續延伸至往後世代。


其實我頗討厭政府經常口口聲聲說要「持續發展」,但我們的特區政府每每就是自打咀巴。完完全全放棄了「持續發展」的概念,並不是把所有所有舊東西拆去再起便是發展。經常自視為國際頂尖城市,試想想那個頂尖城市不是努力著保護本土文化/歷史?

看到政府的發展藍圖,在中環海傍建一座有如老鼠屋的鐘樓,有意思嗎?莫非就是向遊客或下一代訴說著,我們是足本抄襲美國文化而建成這個馳名國際的中環碼頭??如是這樣,為何倒不如往美國一遊?「天星鐘樓」正正就是前英殖民地風格建築(重新,我是會大聲說「我是中國人」),但正正英殖民地是香港本土文化的一部份,正如農曆七月派米、海邊總有著天后宮,這統統都是香港的本土文化。中西合壁,才能組成香港。要持續發展,不是單憑口號。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