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思索香港 ,後文化起義
一口氣閱讀了龍應台的「思索香港」,彷彿有人告訴著我:「你真的不感到香港本土文化已被拆得七七八八?」不短也不久,在灣仔出現已十多年,細心想,灣仔舊區,拆拆建建,的確改變了不少。香港的露天街市已不多,正如灣仔太原街街市。太原街並不單只是街市,左左右右都有著不少集體回憶的故事。就以太原街為中心,記錄下灣仔在我的記憶。
太原街走上一點,是灣仔藍屋。以往在灣仔民政事務處當暑期工時,就是在石水渠街附近作資料搜集,當時有些街坊在藍屋已住上三代了,外牆的確是破舊,由於附近甚少新移民進駐,完完全全保持著濃厚的本地街坊味。還記得,有次走過堅尼地道露宿者之家外,見到一大班露宿者載歌載舞,或許別人眼中他們是瘋了,也反觀,我們在他眼中為了糊口東奔西走,也是瘋了。
直到在1997年在衛生署當暑期工,又是返回灣仔。在商業區中午時候為了找吃也是一件當相懊惱的事。但當時胡忠大廈附近,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在皇后大道中,就是藍屋的另一端,糧尾時份,可以在鴉蘭街一帶的茶餐廳,風光時也可以到聖佛蘭士街的西餐廳炫耀。
在聖佛蘭士街再上,就是星街,相信老香港也不會忘記星街鬼屋,正如高街鬼屋,現在鬼屋已重建成尺價約一萬元尺的豪宅星域軒了。或許老外從來都不信邪,現居星街、月街等又都是老外,又自我地成為一個英語社區,但在英語社區內裡又存在著老洗衣店、老士多,典型的香港舊社區,不同文化共同存在著,這是要細膩的。
在太原街向海邊方向走,是燈紅酒綠的酒吧區。嚴格來說,也可以說是紅燈區,過了晚上十時,身穿熱褲、BRA TOP的惹火女郎在駱克道一帶招搖,而且,該區的女郎大多數是說英語,街上也沒有惹人討厭的二級半廣告版,感覺比旺角砵籣街一帶的高檔次。不得順帶贊賞香港的生意人,因為如果你想正正當當地參觀這些店子,其實白天時,它們也只是一所西餐廳而已,將資源用盡。
近年都會去參與一些戶外活動,行山就是首選。將我這些初階人士而言,灣仔的寶雲道當然是首選,其實在繁榮的商業區中有著一個世外桃園,實在為都市人帶來點綴。
在太源街向銅鑼灣方向,又走到一個茂蘿街。市區重建局以往在大王東街一帶如何成為街霸後,總算為灣仔舊區作出一點文化保育工作,這幢樓宇也是戰前物,直到現在,商戶依然,人流依然,還有一所老飯店「有仔記」,這統統都已得到保留,但保留與保育是不同,希望市建局在保留茂蘿街的同時,是保育茂蘿街,使舊區得以活化,免重蹈大王東街覆轍。
當然灣仔給我的記憶不單如此,還有鵝頸橋、東華三院百週年花園等。但我想說的是甚麼?回想香港各區,可以有灣仔、深水埗、西環等如斯有著集體回憶的地方已不多,試想,天水圍的規劃與沙田的規劃有何分別。到處也是一式一樣的商場,尤以公屋房屋為甚,街名也沒有甚麼深度,香港的新本地文化就是如此複製下去??
本地文化不僅是歌照唱、馬照跑、舞照跳,更不是只靠民間如何在新光戲院在爭取生存空間。我不反對政府以本地文化以作旅遊業的招牌,因為香港的的確確有著其他地方沒有的本土文化,如好好利用過去的殖民地色彩打著旗號,不單是文化事業,就連旅遊事業也會精彩起來。反過來,一海之隔的澳門,除了賭外,它就是打著過去四百多年的殖民色彩來支持旅遊業。
的確,曾經見有少量歐美訪港團就是在皇后大道東下車,但我不知道這是旅行團還是招商團,但我相信,他們到灣仔來感受香港本地文化,是正確的。國內旅客喜歡購物,我們已有舉世知名的海港城、時代廣場;但歐美旅客從來都是喜歡當地的本土文化,但我沒實在沒有太多景點給歐美旅客。
其實不是「沒有」,只是香港政府仍沒有去保育而已。不得不承認直到現在,有部份官員仍是殖民政府心態,殖民政府就是要人人有飯吃,建立「財富」為核心價值,發展就等於商機,防礙發展的就要拆除,抱著過客心態。這樣的思維,又如何去推動本土文化?
(希望待續……文化起義)
太原街走上一點,是灣仔藍屋。以往在灣仔民政事務處當暑期工時,就是在石水渠街附近作資料搜集,當時有些街坊在藍屋已住上三代了,外牆的確是破舊,由於附近甚少新移民進駐,完完全全保持著濃厚的本地街坊味。還記得,有次走過堅尼地道露宿者之家外,見到一大班露宿者載歌載舞,或許別人眼中他們是瘋了,也反觀,我們在他眼中為了糊口東奔西走,也是瘋了。
直到在1997年在衛生署當暑期工,又是返回灣仔。在商業區中午時候為了找吃也是一件當相懊惱的事。但當時胡忠大廈附近,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在皇后大道中,就是藍屋的另一端,糧尾時份,可以在鴉蘭街一帶的茶餐廳,風光時也可以到聖佛蘭士街的西餐廳炫耀。
在聖佛蘭士街再上,就是星街,相信老香港也不會忘記星街鬼屋,正如高街鬼屋,現在鬼屋已重建成尺價約一萬元尺的豪宅星域軒了。或許老外從來都不信邪,現居星街、月街等又都是老外,又自我地成為一個英語社區,但在英語社區內裡又存在著老洗衣店、老士多,典型的香港舊社區,不同文化共同存在著,這是要細膩的。
在太原街向海邊方向走,是燈紅酒綠的酒吧區。嚴格來說,也可以說是紅燈區,過了晚上十時,身穿熱褲、BRA TOP的惹火女郎在駱克道一帶招搖,而且,該區的女郎大多數是說英語,街上也沒有惹人討厭的二級半廣告版,感覺比旺角砵籣街一帶的高檔次。不得順帶贊賞香港的生意人,因為如果你想正正當當地參觀這些店子,其實白天時,它們也只是一所西餐廳而已,將資源用盡。
近年都會去參與一些戶外活動,行山就是首選。將我這些初階人士而言,灣仔的寶雲道當然是首選,其實在繁榮的商業區中有著一個世外桃園,實在為都市人帶來點綴。
在太源街向銅鑼灣方向,又走到一個茂蘿街。市區重建局以往在大王東街一帶如何成為街霸後,總算為灣仔舊區作出一點文化保育工作,這幢樓宇也是戰前物,直到現在,商戶依然,人流依然,還有一所老飯店「有仔記」,這統統都已得到保留,但保留與保育是不同,希望市建局在保留茂蘿街的同時,是保育茂蘿街,使舊區得以活化,免重蹈大王東街覆轍。
當然灣仔給我的記憶不單如此,還有鵝頸橋、東華三院百週年花園等。但我想說的是甚麼?回想香港各區,可以有灣仔、深水埗、西環等如斯有著集體回憶的地方已不多,試想,天水圍的規劃與沙田的規劃有何分別。到處也是一式一樣的商場,尤以公屋房屋為甚,街名也沒有甚麼深度,香港的新本地文化就是如此複製下去??
本地文化不僅是歌照唱、馬照跑、舞照跳,更不是只靠民間如何在新光戲院在爭取生存空間。我不反對政府以本地文化以作旅遊業的招牌,因為香港的的確確有著其他地方沒有的本土文化,如好好利用過去的殖民地色彩打著旗號,不單是文化事業,就連旅遊事業也會精彩起來。反過來,一海之隔的澳門,除了賭外,它就是打著過去四百多年的殖民色彩來支持旅遊業。
的確,曾經見有少量歐美訪港團就是在皇后大道東下車,但我不知道這是旅行團還是招商團,但我相信,他們到灣仔來感受香港本地文化,是正確的。國內旅客喜歡購物,我們已有舉世知名的海港城、時代廣場;但歐美旅客從來都是喜歡當地的本土文化,但我沒實在沒有太多景點給歐美旅客。
其實不是「沒有」,只是香港政府仍沒有去保育而已。不得不承認直到現在,有部份官員仍是殖民政府心態,殖民政府就是要人人有飯吃,建立「財富」為核心價值,發展就等於商機,防礙發展的就要拆除,抱著過客心態。這樣的思維,又如何去推動本土文化?
(希望待續……文化起義)
0 Comments: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