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Lawrence

2006/12/26

聖誕趣記


人越大就越難感覺到節日的氣氛,人越大也越難去投入往節日去,這是我的經驗。

公仔箱報導著,美國有八成半受訪者是曾經相信有聖誕老人,言則我是屬少數。更奇怪,在香港的街道上,聖誕也要倒數?或許是製造一個機會,在這個美好的佳節裡,好好與你愛的人來一個擁抱。

在英國,有小學老師直接地向一群小學生說出一個事實,亦直指世人迷信著一個謊言,就是這個世界根本沒有聖誕老人,聖誕老人只是一個流芳百世的一個謊言。結果,讓一大群的小朋友傷心絕望,澈澈底底打破了天真無邪的幻想。有家長為此事向校方及英國教育局作出投訴,家長的理據認為這個謊言只是無傷大雅,小孩子長大後自會明白「聖誕老人的謊言」最後的意義,老師們無必要去打破小孩們的幻想,讓小孩過著「沒有幻想、沒有童真」的聖誕節。

閱後此新聞,有點矛盾。「善良的謊言」真的要流芳百世?「殘酷的事實」那就遮遮掩掩直到永遠?


受到很多的外在因素影響,近來多看了新聞報導。雖然說太陽底下無新事,但有點覺得不是必然,閱讀新聞再加思索,有著不同的領悟。

2006/12/23

我的工作職責

現有的工作已差不多五年,工作職責詳列如下:
佔少數的實際工作 :
1. 典禮邀請/禮賓安排 2. 本地對外聯絡 3. 與國宗局與港澳辦聯絡 4. 落廣告 5. 人事、招聘 6. 商場推廣

佔多數但無聊的工作 :
1. 訂檯吃飯 2. 試菜 3. 約貴賓吃飯 4. 一起吃飯 5. 陪座/陪笑 6. 幫老闆買機票 7. 做二五仔/報串 8. 棺材山地 9. 殯儀館打點 10. 協調選票角力 11. 唱歌賣藝 12. 擦鞋 13. 訂花籃/果籃 14. 訂酒店 15. 訂車 16. 買生果/衫/皮草/藥/報紙/禮物 15. 執垃圾 16. 製造垃圾 17. 印功課 18. 買魚 19. 租船

你說,這份工作,怎樣寫履歷表去找新工作??

2006/12/14

捨不得的天星鐘樓


不得不再談「天星鐘樓」。

我向來都喜歡舊有的東西,何況「天星鐘樓」沒有壞掉,不是垃圾,滿載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同時,拆卸前,它依然為香港報時。

陪伴我們四十八年的天星碼頭,終於開始拆了。從公仔箱看到吊臂車將大鐘拆下來時,那一刻很大感觸,特區政府還是如斯的做出遺背民心的事,只會將保護維港、保護鐘樓、保護本土文化人士更加團結起來,或許正是新一輪階級鬥爭出現的時候;亦感欣慰,仍然見到部份人士,盡最後一口氣去拯救靜靜屹立於維港旁的的回憶。

已不想談論報章上對政府抽前古物辦文件的謠言,也不研究當時的古物古蹟委員會的研究報告或會議記錄。但聰明的政客曾蔭權,好應該做出一些民心所向的事。 繼拆鐘樓、本地孕婦未有享有醫療、停鹹水魚又好淡水魚又好,FEHD往往是後知很覺,這是對政府的信心問題。

新的不可與舊的並存?試想想,尖沙咀鐘樓也是由紅磡遷往現址、美利樓也是由中環遷往赤柱,也是一整座建構物搬遷,以前都有這經驗,為何今次不再實行?這既沒有影響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可以對我們的歷史、文化,以至集體回憶作出保育。曾班子也十分明白鐘樓事件所反映的「集體回憶」情意結正愈滾愈大,情意結就是沒有鐘樓香港人不會死掉,地球依然在轉,但沒有了回憶。這正好說明了,為什麼政府早前作出兩大妥協舉措,包括答應保留多年來發出低沉鐘聲的大鐘,他日覓地再現人前;另用雷射掃描保留天星碼頭的一樑一柱,不排除日後將之重現港人眼前。但,若果是「雷射掃描」的保留,這只是仿古,古就是古,新就是新,為甚麼要「新的舊東西」?

有時真的很討厭政府「發展」的定義,就是將舊東西拆!拆!拆!那麼有朝一日,中央送出的金紫荊花舊了,也會乾脆拆掉?如果是,我會絕對順服於這個政府。回看真真正正的國際都會,哪個沒有自己的歷史?最重要,以往也提及過,香港不是只要「發展」,而是「可持續發展」,是使現有的東西可以不停地發展。試想想,如果連灣仔西環也發展到如天水圍般一樣,那太可怕的事情。

2006/12/07

先思索香港 ,後文化起義

一口氣閱讀了龍應台的「思索香港」,彷彿有人告訴著我:「你真的不感到香港本土文化已被拆得七七八八?」不短也不久,在灣仔出現已十多年,細心想,灣仔舊區,拆拆建建,的確改變了不少。香港的露天街市已不多,正如灣仔太原街街市。太原街並不單只是街市,左左右右都有著不少集體回憶的故事。就以太原街為中心,記錄下灣仔在我的記憶。

太原街走上一點,是灣仔藍屋。以往在灣仔民政事務處當暑期工時,就是在石水渠街附近作資料搜集,當時有些街坊在藍屋已住上三代了,外牆的確是破舊,由於附近甚少新移民進駐,完完全全保持著濃厚的本地街坊味。還記得,有次走過堅尼地道露宿者之家外,見到一大班露宿者載歌載舞,或許別人眼中他們是瘋了,也反觀,我們在他眼中為了糊口東奔西走,也是瘋了。

直到在1997年在衛生署當暑期工,又是返回灣仔。在商業區中午時候為了找吃也是一件當相懊惱的事。但當時胡忠大廈附近,好吃的東西實在太多。在皇后大道中,就是藍屋的另一端,糧尾時份,可以在鴉蘭街一帶的茶餐廳,風光時也可以到聖佛蘭士街的西餐廳炫耀。

在聖佛蘭士街再上,就是星街,相信老香港也不會忘記星街鬼屋,正如高街鬼屋,現在鬼屋已重建成尺價約一萬元尺的豪宅星域軒了。或許老外從來都不信邪,現居星街、月街等又都是老外,又自我地成為一個英語社區,但在英語社區內裡又存在著老洗衣店、老士多,典型的香港舊社區,不同文化共同存在著,這是要細膩的。

在太原街向海邊方向走,是燈紅酒綠的酒吧區。嚴格來說,也可以說是紅燈區,過了晚上十時,身穿熱褲、BRA TOP的惹火女郎在駱克道一帶招搖,而且,該區的女郎大多數是說英語,街上也沒有惹人討厭的二級半廣告版,感覺比旺角砵籣街一帶的高檔次。不得順帶贊賞香港的生意人,因為如果你想正正當當地參觀這些店子,其實白天時,它們也只是一所西餐廳而已,將資源用盡。

近年都會去參與一些戶外活動,行山就是首選。將我這些初階人士而言,灣仔的寶雲道當然是首選,其實在繁榮的商業區中有著一個世外桃園,實在為都市人帶來點綴。

在太源街向銅鑼灣方向,又走到一個茂蘿街。市區重建局以往在大王東街一帶如何成為街霸後,總算為灣仔舊區作出一點文化保育工作,這幢樓宇也是戰前物,直到現在,商戶依然,人流依然,還有一所老飯店「有仔記」,這統統都已得到保留,但保留與保育是不同,希望市建局在保留茂蘿街的同時,是保育茂蘿街,使舊區得以活化,免重蹈大王東街覆轍。

當然灣仔給我的記憶不單如此,還有鵝頸橋、東華三院百週年花園等。但我想說的是甚麼?回想香港各區,可以有灣仔、深水埗、西環等如斯有著集體回憶的地方已不多,試想,天水圍的規劃與沙田的規劃有何分別。到處也是一式一樣的商場,尤以公屋房屋為甚,街名也沒有甚麼深度,香港的新本地文化就是如此複製下去??

本地文化不僅是歌照唱、馬照跑、舞照跳,更不是只靠民間如何在新光戲院在爭取生存空間。我不反對政府以本地文化以作旅遊業的招牌,因為香港的的確確有著其他地方沒有的本土文化,如好好利用過去的殖民地色彩打著旗號,不單是文化事業,就連旅遊事業也會精彩起來。反過來,一海之隔的澳門,除了賭外,它就是打著過去四百多年的殖民色彩來支持旅遊業。

的確,曾經見有少量歐美訪港團就是在皇后大道東下車,但我不知道這是旅行團還是招商團,但我相信,他們到灣仔來感受香港本地文化,是正確的。國內旅客喜歡購物,我們已有舉世知名的海港城、時代廣場;但歐美旅客從來都是喜歡當地的本土文化,但我沒實在沒有太多景點給歐美旅客。

其實不是「沒有」,只是香港政府仍沒有去保育而已。不得不承認直到現在,有部份官員仍是殖民政府心態,殖民政府就是要人人有飯吃,建立「財富」為核心價值,發展就等於商機,防礙發展的就要拆除,抱著過客心態。這樣的思維,又如何去推動本土文化?

(希望待續……文化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