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Lawrence

2008/02/22

幕後軍師的成敗

娛樂新聞或有關娛樂圈的新聞,充斥了電子傳媒或文字傳媒的重要成份,也是時候告一段落。

但,分別在陳先生或鍾小姐的幕後軍師而言,陳生生的軍師的確較鍾小姐的軍師為高。陳先生在記招會上,坦然認罪、勇於面對、以放棄換取機會,的確令人產生一點同情,而且冷靜點想想,陳先生沒有強逼過鍾小姐、陳小姐……等人。自古以來「性」就是與人類分不開的一個課題,兩個成年人出於你情我願的交歡,這是與生俱來的……享受?權利?(或許對於道德重整會人士來說,這是不要得。)極其量陳先生錯於花心?風流?還是濫交?

在鍾小姐而言,一句「我很傻」、「很天真」,給人沒有真正後悔意之感,再強調,鍾小姐沒有被強逼,而且鍾小姐在爭取她的性權力利也沒有不對之處,她又何罪之有?在這次的性愛過程中,她又是否一定是一名受害者?相信,她被傷害的原因,是發放照片的源頭,並非陳先生。其次,鍾小姐的軍師早早已指出照片是移花接木而報警,相信是希望透過警方來阻止照片的傳閱,可是如意算盤並不響亮。

看來,香港人普遍仍是認為,在男女性愛中,男的一定是受益者,女的一定是受害者,如果這是普遍價值,或許要算到中國的傳統價值當中。

教育界紛紛以這次風波作教材,我第一時間想到目的是甚麼?當然,我未能完全掌握教師的教材是甚麼,但透過這次風波教導學生不要婚前性行為?性是污物?不要濫交?性愛過程中不要拍照?性愛時使用安全套?好好保護電腦?借用別人去阻截對自己不利的事情發生?網友或朋友的分別?還是先死撐,撐不了就說不?

還有諷刺,當鍾小姐在籌款SHOW站台時,又換來投訴?但又投訴甚麼呢?廣管局的廣告也說明很多,每個設訴是說明日期、時間、投訴內容……,關鍵是「投訴內容」,鍾小姐在該日期該時間該節目是在台上唱歌,每名藝人的例牌指定動作,我看不到在該日期該時間該節目內有甚麼值得投訴的地方!

投訴形象不好?形象好與壞,是主觀,沒有客觀。回想八十年代的梅艷芳也被指形象不好,結果在當今的學界或文化界中,又被浸大傳理系、港大社會系都評定為本地文化潮流的創造者,梅小姐的離去,更認定為是香港的損失。金庸系小說在八十年代或之前,教育界也認為查先生的小說不應當作指定讀物,結果在當今,學生願意去看查先生的小說相信是優異生。

2008/02/09

遺忘了的空間

好兩個月沒有理會這個BLOG,但願它不會不快,不是遺忘了這個空間,只是懶惰而已。其實,我想這個BLOG存在與否,應該也沒有太多人關心,但又實在捨不得放棄這個空間,我想算是給自己一個毅力的印證吧!

這篇文章實在是沒有主題,只是一個人的時候,又想發表一些謬論時就是最佳的渠道。近年來,人大了,心事是越來越多,但可以說出來的,又的確越來越少,未知是否自己對別人的信心減低,還是保護自己的意識加強,甚至是朋友越多越少,所以我漸漸相信,這個BLOG,還有一個日記,絕對合適我這些電車男。

至少我覺得,我覺得是安全、可靠、信任的。

今日收到ANTHONY的來電,就在年初一的遇然一次偷食,就被TERRENCE的撞破。在這件事上,覺得有點可惜,可惜在於縱使有多年的情感,原來總會「遇然一次偷食」,當ANTHONY堂而皇之說「遇然一次偷食」的理由,但土包的我就總是認同TERRENCE。以往,在我的潛意識中,總是認為愛情是可以怎樣的轟烈,愛情是可以如斯的莊觀美麗,對柏拉圖式的愛情有著無限的憧憬;但漸漸地,不得不開始有點動搖,尤其在生理角度上,當兩名性慾較強的生物走在一起,怎麼會天長地久。

或許愛情是要有一點經歷,但又可否是一個喜劇的經歷?

過去一年,親朋戚友開始「關心」我成家立室的問題,這對我而言可算是一個煩惱,為了逃避一連串的問題,吃過團年飯後就到訛稱約了人,其實內裡就只是獨個兒走到街上,在漫無目的下不知不覺又走到灣仔銅鑼灣一帶,那種「佳節候群症」又出現,但現在有了經驗,還是選擇走到麥記坐坐,發現,獨個兒的不只我一個。

其實很奇怪,以往都有這樣的感覺,但今年特別強烈,就是每年過聖誕過農曆年,我敢說我差不多收到近三四十個SMS祝賀,但為何沒有人會致電向我說聲聖誕快樂、新年進步一類的說話?今次我沒有胡思亂想,所以我決定每收一個SMS,就回電向他道謝。這舉措當然存在著因為我的無聊,但今年已很冷,希望一個電話減少那冷冰冰的感覺。

說起SMS,大至上可以分為兩類,熟朋友您會見到是親手創作的句子,而一些較為生疏的朋友,通常也是「罐頭SMS」而已,這就是生疏有別。

近來「西九」又開始成為了話題,首先,我是支持「西九」發展成含商業價值的文娛藝術區。因為我相信,在香港能建成本土的藝術文化前,的確需要以金錢去建立藝術文化,但既然香港普遍聲音認為「西九」需要自負盈虧(或者自負盈虧已成為選民的核心價值)時,含商業價值實在是一條出路。

較早前,到了多倫多及紐約一遊,這兩個地點都有著各自各不含抄襲別人的特色,前者的確是多元文化的溶爐;而後者又真的有著讓人學習的文化大都會。多倫多每年都會有小數族裔的電影節,較為聞名於世的有國際電影節、亞洲電影節、同志電影節、法語系國家電影節、葡語電影節,搜集了各多元文化的電影,不造作的多元文化。而紐約,這個一百年前已成為世界級的大都會,在百老匯總是會有打破語言有口碑既能自負盈虧的劇目。簡單而言,我想表達各個地方都有著本土藝術文化的核心價值。

反觀香港,在本地文化的核心價值是甚麼?最近看了第七集的東宮西宮,縱使一套很好的劇目,也不應該重覆重覆又重覆,創作力枯萎了?現在香港的創意工業,包括電視、主流音樂、電影業、舞台劇等在吊鹽水之際,政府推出「西九」項目,提供了硬件的配合的開始,但軟件配合又實在是行內人應有的責任,那麼,香港也要推出打破語言又有口碑的劇目,TVB也要推出如韓劇大長今的代表性電視劇。換言之,如果「西九」上馬可以為香港帶來本土藝術文化上的核心價值,我想這過於單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