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BLawrence

2007/10/27

不停更新的清單

  1. 身體健康
  2. 媽媽也身體健康
  3. 戒掉壞習慣
  4. 學好英文
  5. 完成中國研究社會科學學士
  6. 繼續學習
  7. 要多說普通話
  8. 可以幫到有需要人士
  9. 找到有意義的工作
  10. 為香港社會作出點點貢獻
  11. 遊歷斯德哥爾摩
  12. 遊歷阿德萊德
  13. 多學一種歐洲語言
  14. 讓自己快樂起來
  15. 工作時要投入
  16. 嘗試去嘗試

德國電影節

無意中發現了今年的德國電影節,欣賞了兩套德國電影,在在亂打亂撞的情況下,原來其中一套為開幕電影。

「沉重的決定」是開幕電影,當我抵達會場時已見到衣香鬢影的情況,這一刻已有感自己格格不入。說回電影,名字看來是一齣悲劇,但實際上的一齣喜劇。故事大概是說一名失去母親多年的小孩,因被哥哥指出因其媽媽是難產而過世,所以他便成為殺人兇手,因此小孩則在德國的農村跑到大城市,做了很多很多他認為是補救的方法,結果構成笑話連篇。這齣戲,很正面,也很感人。

看過劇後,場外還有任飲的德國啤酒,內裡大概只有三成是本地人,或許其餘應該是德國人,因為我總是聽到「wie Sie sind」、「danke」一類語句,瞄了一瞄,還是走了。

還有一套「公主與戰士」,正正是我的口味,又是排除萬難、犧牲現有地走在一起的愛情劇。一名精神科護士(有沒有這樣的巧合?又提及精神科護士……)一次意外而遇上了一名銀行劫匪,但劫匪救她一命後,護士就單憑信念及一顆袖扣,終於到劫匪走在一起。

至於澳洲電影節或德國電影節誰較佳,說老實,我真的感到德國電影較有深度及闊度,當然不可以一概而論,但又無可否認,歐洲電影以至歐洲文化,向來都較為精彩,何況,德國有柏林影展,相信這也可證明德國的電影工業是略勝一籌。

2007/10/13

放棄

因緣尚未成熟,只好放棄?還是歸根究底,只是沒中用沒勇氣的男人?

我未知這是否藉口,的確,又一次放棄了夢想。收到精神科護士的取錄通知時,心裡的確開心了約三分鐘,但熱情過後,一大堆的經濟學問題漸漸浮現在腦海中。護士課程是需要兩年全職去讀,換句說話,要辭工去讀書,至少是損失了兩年的收入。我不敢說我是大方,但也不算自私,如果缺少了兩年的收入,家人的生活水準必受影響,所以,我會傾向與家人商討。

結果?當然是一面倒的反對,甚麼:「男人點何以做護士?」「做護士要掃屎掃尿架!」「護士辛苦呢,精神科更不智」等,我能記下來的就只有這三句,我想,我最失望的是,作為家人的他們是沒有一個願意支持我,怎樣會一個都沒有?我真的想不通……。至於朋友,知道來龍去脈的人沒太多,我也明白,朋友的支持與否也未能成為關鍵。

一直以來,我都有一個想法,就是好東西從來沒有我份兒。正如精神科護士一事,成功被取錄後,但結果又是眼睜睜的放棄了,又如何?記起黃洛明小姐的一句話:「不是要選擇好東西,而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東西」。如果要將精神科護士一事套用在這一道理,護士應該是好東西,但未必是適合自己的東西,所謂賣仔莫摸頭,現在就讓我亞Q精神下去。何時才可以向黃小姐學懂那種「勇氣」?